色彩风格

用检察公益诉讼助推宜昌农产品直播健康发展

【字号:    】        时间:2025-08-06      


    近年来,宜昌农产品直播发展如火如荼,当地销售农产品种类繁多,农民、经营者通过自产自销,打造了一批优质品牌。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主播虚假宣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侵犯知识产权等法律风险。此时,引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既可预防风险、弥补行政监管不足,也能为产品质量提供刚性保障,助推品牌建设。

  宜昌农产品直播的现状

  “互联网+”时代,零售业版图重构,农村电商发展潜力巨大。宜昌拥有独特的山水林田湖草和气候资源,孕育出了“秭归脐橙”“宜昌蜜桔”等特色产业,其地标农产品数量位居湖北省第一。宜昌正积极适应数字时代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用好“直播+电商”形式,涌现出“当阳波哥”“乐乐在农村”等一批网络助农主播,培育了“枝滋有味”“清江淘”等区域电商公共品牌。宜昌商务数据显示,至2023年底,全市直播带货13.4万场次,累计直播商品销量4645.9万件,同比增长96.1%,销售额16亿元,同比增长43.8%。全市涉农电商主体已经突破7000家,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综合来看,宜昌农产品直播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销售产品种类多。宜昌优质农产品集中在果品、蔬菜及其制品、油料作物产品、家畜、特种经济动物类,每个种类产品丰富。譬如茶叶品牌包括“宜昌宜红”“萧氏茶”“远安黄茶”“邓村绿茶”;果品品牌有“宜昌蜜桔”“秭归脐橙”“清江椪柑”,每个品牌下还有不同品种,如“秭归脐橙”就实现了“春有伦晚脐橙、夏有夏橙、秋有早红、冬有纽荷尔和长虹脐橙”。

  第二,销售方式自产自销。虽有职业主播带货和“县长”走进直播间的情形,但农民、经营者自产自销的情况更多。他们通过“线上+线下”扩大销路,减少中间环节成本,实现从田地到餐桌的跨越,但他们大多未经过系统培训,在法律知识和销售经验上略显匮乏,均处于积极探索阶段,产品也多以线上零售方式呈现。

  第三,品牌地域特色突出。如“秭归脐橙”“清江椪柑”“宜红茶”等,宜昌直播销售的产品范围集中为农副产品,大多与当地海拔、气候、水分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各地围绕这些农产品已经打造了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公用品牌。


  宜昌农产品直播的法律风险

  直播助农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譬如:虚假宣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知识产权被侵犯等。农产品网络直播涉及主体多元,法律关系交织复杂,对其存在的风险应引起重视和关注。

  第一,虚假宣传风险。宜昌农产品种类多、分项多,经营者为售出商品,抢占一定市场份额,不仅需要和宜昌市外的品牌竞争,还要和宜昌市内同类品牌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每个商家都在思考的问题。基于直播间消费是依赖主播对产品的介绍展示来判断质量,在商品本身差异化不明显的情况下,逐利性诱使主播选择夸大美化商品品质达到出售的目的。但实际上,这种虚假宣传行为无异于“竭泽而渔”,消费者收到不符合宣传预期的产品,丧失了信任,损害的是宜昌农产品品牌的形象。长此以往,不正当竞争方式将会侵蚀品牌形象,破坏整个宜昌的市场秩序。

  第二,产品质量风险。宜昌直播销售的农产品中不少都是生鲜易腐食品,如果品、蔬菜等。这些产品对物流、保鲜配套措施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农村基础设施无法匹配农产品的季节性和时令性高保鲜要求,在运输中若发生变质,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易产生售后纠纷。此前,曾爆出售卖的水蜜桃被消费者投诉收货时已霉烂长毛事件,一旦出现此类问题,用户会对当地农产品产生不信任,影响到用户黏性。再者,果品、蔬菜类产品是自然生长,大小、颜色、口味因批次不同存在区别,无法像深加工产品按照标准统一化生产。在线下销售渠道,顾客能通过现场采摘等方式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但在直播销售模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很容易产生质量纠纷。宜昌存在大量农民自播的情况,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且对产品质量把关随意性较大,在面对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现状下,商家为追求经济利益、缩减成本,产品以次充好,包装缺乏规范标准,也容易与消费者产生质量纠纷。

  第三,知识产权保护风险。宜昌农产品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直播销售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商家“蹭热度”的行为,此前已有四川留树的普通脐橙为抢占市场,冒充秭归伦晚脐橙的事件发生。不法商家借宜昌品牌名义销售非宜昌出产产品,利用宜昌独特的地理信誉,打开产品销路,提升产品销量。又因农产品自产自销,并以多个零售点形式存在,行业监管部门无法深入跟进生产销售全流程,给部分主播打“擦边球”留下操作空间。品牌标准化打造是农产品发展的必由之路,低价收购“假冒品”再高价出售,不仅侵占了市场,也压榨了农民的利润空间,“假冒品”以更低价格吸引顾客,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消费者收货后若发现“货不对板”或“以次充好”现象,会影响当地农产品品牌的口碑,透支了消费者对当地的信任,缩小了正品农产品的生存空间。


  检察公益诉讼助推宜昌农产品直播健康发展的路径

  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保障公民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助农直播领域,涉及多方主体利益,也关乎地区经济发展,在该领域引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可以弥补行政监管不足,从检察监督角度协助行政机关共同破解难题。

  第一,以合规建设督促整治虚假宣传。检察机关可以从直播主体、商品和服务的提供以及营销行为三个方面入手,联合当地网络交易监管部门制定“守法经营承诺书”“关于规范助农直播经营行为的告知书”,要求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严格依法开展广告活动,可以依托各院已经成立的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面向全市电商直播企业代表,联合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办企业知识产权合规建设专题培训班,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通过检察监督关注不合规企业,把整改效果和惩罚性赔偿制度关联适用,促进合规整改措施落地。

  第二,以惩罚性赔偿保障产品质量。农产品获得消费者青睐的本质在于质量过硬。通过提起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助力保障生产环节质量过关。从生态环境方面:宜昌作为“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水资源保护是重中之重,特色农产品如“五峰绿茶”“秭归脐橙”,与当地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通过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整治乱排污、治理福寿螺等非法生物入侵、打击非法捕捞狩猎行为,要求侵权行为人缴纳生态损害赔偿金用于生态修复,改善水质,保障生物多样性,推动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给予农产品更好的生存空间,为培育更高质量的农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生产环境来看,着力关注辖区内“老字号小作坊”生产的农产品,此类农产品有一定的口碑和发展空间,但仍需进一步规范,隐患排查,为其后续持久发展注入动力。对茶叶、柑橘等种植作物委托专业机构定期进行农残检测,对畜牧产品进行定期药物抽检,一旦发现问题,启动公益诉讼立案调查,从源头上落实农药销售登记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产业保护方案,对违法主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加大其违法成本,为质量提供刚性保障。督促相关部门和协会建立标准化种植生产包装技术规范,推动产品提档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经常性开展产品质量“回头看”,督促相关部门对产品随机抽检,落实长效监管制度。

  第三,以公益诉讼强化品牌建设。商标富农,地标兴农,地理标志产品是宜昌市特色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宜昌市检察机关可以紧扣宜昌地理标志农产品,引导其申请注册商标、统一外观设计,通过媒体宣传农产品品牌广告,强化品牌效应,进行预防性保护。立足公益诉讼职能,督促行政机关履职,对已经存在的商标侵权、“蹭热度”行为,检察机关可以运用技术手段,抓取主流直播平台数据,固定证据,溯源查证销售资质,推动相关部门、产品协会和直播平台三方构建维权快速处理机制,建立“白名单”制度,将取得销售宜昌农产品资质的商家纳入“白名单”监管,对未取得资质的进行警告或下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