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您的位置:宜都市检察院 > 宜都检讯

【影评】宜都市检察院干警热议《第二十条》(一)

【字号:    】        时间:2024-03-03      

(通讯员 叶敏)阖家团圆的龙年初一,电影《第二十条》上映了,读高中的女儿说“妈妈,这是你们的电影,我们一起去看看”。141分钟,从来没有哪部电影像《第二十条》一样,紧紧攥住我的心神、扯住我的心,让我没有一份钟的走神。郝秀萍跳楼的那一段,周围传来压抑轻微的抽泣声,电影结束,观影的人都连声称赞“不错”“拍的好”。

我想,参加观影的人,和我一样身份的人应该是少数,那么,这部讲述检察官履职的电影,是怎么紧紧抓住了普通老百姓的心?是什么让他们和影片中的人心灵相通?

首先在于真实。如果影片展示的是一个架在空中,普通百姓无法触及的人、事和情感,那么电影一定无法深入人心,直抵普通百姓的心底。影片中的韩明,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检察官,他和大多数检察官一样按照司法惯性办理了张贵生案件;在生活中,他因为孩子高考的事求助于人等,这样的检察官,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有血有肉,有烟火气;影片中张贵生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韩明的儿子在同学面临校园欺凌时挺身而出、案件被害人家属扯着横幅上访,这些事件,也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办案过程中,所以,影片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我们真实的生活。因为真实,影片有了张力、生命力。

其次,影片传达了最朴素的道理、展现了普通人心中的渴求。法律人说“法不能向不法低头”“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等,但是《第二十条》则通过几个案件,告诉我们:法律、司法之所以被拥护、被信仰、具有权威,它一定体现了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影片中,张贵生见义勇为被判刑、韩雨辰挺身而出面临被处罚,这样的执法司法活动,从普通群众的直觉来看,就说不通、就觉得别扭。所以,我们应该在检察官和普通公民的角色之间不停穿梭,看待自己办案过程、结论是否和人民的期待一致。人民群众的直觉不一定正确,但我们不听一定是错的。其实,办案过程中听取民意,也是我们在办案过程中实现“三个效果”统一的内在要求。

最后,影片告诉我们如何行为。影片通过案例告诉检察官,不能按照司法惯性办案、不能机械办案,我们要不停检视自己的办案理念、适用法律过程是否正确。检察官要通过办案,特别是人民群众身边的小案,向社会释放一种价值观,告诉人民群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从而指引人们的行为,帮助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正向的价值观;影片告诉普通人民群众,相信自己的朴素的正义感,也告诉人民群众自身防卫的权利边界在哪里,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影片看完,女儿问我“如果你是吕玲玲,你会怎么做?”我想,作出和吕玲玲一样的选择,是我的坚持、我办案的追求、也是我作为法律人一直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