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成山)近年来,宜都市检察院坚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宜都地方特色和资源特点,在茶文化保护和茶产业发展方面持续深耕,办理了一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为写好宜都“茶文章”贡献了检察力量。
【宜都茶香文脉渊源】
宜都自古就是湖北重要产茶区。地处长江、清江和渔洋河三江交汇的咽喉位置,有着“鄂西门户”之称,由于水运交通发达,使宜都古茶道成为转运湘鄂边界武陵山深处茶叶的重要枢纽之一,茶文化十分发达,近年来共发现与万里茶道有关的遗存点64处。
宜红茶诞生于十九世纪,该茶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宜都陆城集散、加工、转运至汉口外销,使得陆城存在大量茶产业相关的清代风格历史文化建筑。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宜都红茶厂”成立,成为全国最大的宜红茶生产企业,生产车间内还保留着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宜红茶精制设备生产线,形制完整,是我国罕见的茶叶活态工业遗产,被纳入中国工业遗产名录,成为万里茶道延续至当代的重要实物见证之一。
【完善茶厂遗址保护】
2024年3月底,宜都市检察院在联合上级单位对本辖区内文物保护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辖区内个别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就包括宜红茶厂旧址。
对此,宜都市检察院第一时间进行立案调查,了解到宜红茶厂旧址已于2021年12月9日被确定为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在原生产企业腾退厂房后,茶厂旧址一直未被移交保护,也未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存在文物保护安全隐患。
针对已掌握的情况,宜都市检察院于2024年4月17日向宜都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其对涉案文物保护单位存在的相关问题予以妥善处置,还原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同时要讲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故事,凝聚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社会共识。
该案检察建议送达后,宜都市检察院持续跟踪观察,并就整改情况多次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了旧址资产移交工作的有序推进,宜都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在细化厂区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配备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消防器材。
2024年11月19日,宜都市检察院联合联合上级单位进行“回头看”检查时确认涉案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
【防止历史建筑持续灭失】
宜都市陆城桥河历史文化街区及码头以绿茶、宜红茶等山货加工、集装、转运、销售为主要历史功能,同时承担着鄂西地区茶叶生产加工、对外茶叶贸易集散中心的双重职能,作为宜红古茶道的重要转运节点,是万里茶道宜都段的重要历史标志之一。
2025年1月,宜都市检察院在接到来自上级院交办的万里茶道宜都段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后,立即组织检察干警随沿着桥河历史文化街区及码头开展公益诉讼取证调查。检察人员发现该街区内现有市级历史建筑15栋,其中8栋保存情况较差,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屋顶塌陷、外墙破损等现象,更有着部分建筑已完全灭失。
守护公益刻不容缓,公益诉讼检察干警迅速行动,向宜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制发了检察建议,建议该单位在职责范围内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系统修缮治理,做好日常保护及维护工作,防止历史建筑持续灭失。该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目前,该案正在有序办理过程中。
近年来,宜都市以茶文化为契机,着力打造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基地,推动万里茶道宜都段相关申遗工作有序开展,万里茶道宜都段更是被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团队定位为“万里茶道生产路段中宜红茶产区的区域性商镇,主要承担宜红茶转运功能”。宜都市检察院以此为契机,立足地域特色、检察特色,以检察力量助推宜都茶文化保护工作提档升级,以公益诉讼检察助力写好这篇“茶文章”。